时间:2023-08-03 14:51:06来源:
邑(拼音:
y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1],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2],古字形上部是“囗”(wéi),表示城市;下部为跪着的人形。
有土地有人,意思是都邑、城市。
邑也作为县的别称。
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
“邑”是汉字部首之一,用作偏旁时变体为阝(右耳旁)。
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如都、郡、邻、邦等。
《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朝”读音:[zhāo],意思是早晨。
送元二使安西朝代:
唐代作者: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鲛绡是指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泛指薄纱也可指手绢而透指眼泪湿透薄纱是侧面描写泪流满面伤心至极这句诗通过刻画唐氏的表情动作进一步表现出此次相逢时她的心情状态旧园重逢念及往事泪流满面但词人没直接写泪流满面“泪痕红浥鲛绡透”显得更委婉更沉着也更形象更感人
常见的yi字读四声属水的字有溢、浥、泆、浂、湙等等。
溢:
释义充满而流出来、超出、过分,如洋溢、溢于言表、溢美等。
浥:
释义湿润、坑洼地,如“渭城朝雨浥轻尘”。
泆:
释义古同“溢”、古同“逸”。
浂:
释义古同“泆”,也作涯。
湙:
组词浟湙,指水流动的样子,如“尔其状也,则乃湙湙潋滟,浮天无岸。
”
除此之外还有㴔、㳑、㲼、瀷等生僻字字也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