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5:44:47来源:
1.以本心论本性,以人皆有四端论证人皆有善的本性。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曰: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2.论证人性本善是其情可以为善,非谓善是现成的。
同时指出恶的原因是后天影响,不能尽其才的缘故。
孟子曰: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3.从人的共性出发进行推论,指出理义是心之所同好。
人性本善是因为人有好理义的自然倾向。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
4.从家庭伦理的角度,指出爱父母兄弟是人的良知良能。
人有爱人的本能故人性本善。
孟子曰: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
从中国哲学来说,对人性的定义有几种。
主要在孟子里有记载。
在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论、公都子的人可以为善可以为恶论等。
孟子是一个具有平治天下责任担当的哲学家,他希望改造人性,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所以,他认为人性是善的。
每个人都有天生具有的良知,具有四种善的开端。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孟子认为,每个人在道德的起始阶段是平等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贤。
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没有成为圣贤呢?
孟子解释说,人的四端,只是一种向善的可能,而不是纯善,如果你自己不加努力保存善心,或者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那么就可能失去了善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孟子主张每个人都要进行反思和道德提升。
那么,孟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是善的呢?
孟子举了一个我们生活中的例子,不高深,但是很有说服力。
孟子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马上要掉到水井里面去的时候,我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去救他。
什么原因呢?
孟子说,我们既不是要讨好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别人来夸我们,而是那一瞬间人的良知和良能在起作用,这个良知就是良心。
而良心就是人性善的内在根据和理论基础!
孟子的四端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二、无羞耻之心,非人也。
三、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四、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为什么没有同情心,就不能称为人呢?如果看见任何需要帮助的人和事都选择冷眼旁观的话,就是冷漠无情!所以不是人。
二、无羞耻之心,非人也。
古今中外“脸面”都是是非常重要的“事物”。
脸面关乎羞耻,野兽都知道羞耻,人不顾羞耻还能叫人吗?
三、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孔融三岁让梨,不是因为他“会来事”。
这种行为是礼的表现,礼也是谦虚的萌芽。
野兽才竞相争食,人如果和它们一样人还是人吗?
四、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明辨是非,关键在一个“辨”字,它不是中间带言字的口辩。
而是要用良知用心去分辨,对和错每个人心里都有数。
孟子关于人性论的主张是仁、义、礼、智。
被孟子简称为“四端”,主要论述的是:
生而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在人则成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之“端”。
“端”字的本义是植物的初生、开始等,孟子把“四心”比为四德之端,也就是以“四心”作为“四德”的开始、端绪,也就是说“四心”是“善”的开始。